2024-11-12 来源:上观新闻 作者:谢华清
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人才是第一资源,创新是第一动力。科技创新靠人才,人才培养靠教育。作为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地,应用技术类大学应抓住高等教育改革契机,找准发力点、聚焦着力点、扭住合力点,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、产教融合促进成果转化上下功夫,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蓄势赋能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。
第一,找准发力点,优化学科专业布局。
教育是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。高等教育如何推进综合改革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、激发创新活力,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破解的课题。应用技术类大学作为促进创新的重要平台,必须要找准发力点,在学科专业调整中布好局、落好子。
一方面,凸显应用型特色,紧跟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进专业建设,彰显优势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。比如,做强智能制造、节能与新能源材料、人工智能、绿色低碳与环保等学科专业群。
另一方面,彰显工科底色,适应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提出的新需要,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,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,寻找创新突破点,加快布局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急需学科专业,探索建设与其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,以改革促创新、促发展,以改革激活力、增动力。
第二,聚焦着力点,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。
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,高素质人才竞争空前激烈。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,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。高校是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集中交会点,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。一所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,不可能在一切领域、所有类型的人才培养方面全面开花。应用技术类大学应锚定应用技术领域赛道,抓住人才培养这个着力点,聚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。
一是以需定供,对接社会需要,提高适配度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、新能源产业、人工智能产业、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等领域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,推动人才和企业“双向奔赴”。
二是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,强化科教协同育人,加强产教融合育人,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,扎实理论知识,实践能力强,能解决应用领域“卡脖子”问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。
三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,让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。借鉴国际先进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,跟踪国际前沿技术知识,推动师生国际交流,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。
四是借力“AI+教育”,以数智技术赋能教学资源、场景、模式、管理创新,助推教学体系的数字化转型,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优势,激发发展新活力,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第三,扭住合力点,产教融合促进成果转化。
产教融合作为科技发展的“助推器”,是推动科技成果“落地生根”的重要力量。它能有效集聚各方创新要素,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效,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、推进综合改革中具有关键作用。应用技术类大学在对接服务科技发展、国家战略需求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贡献能级,就需在产教深度融合上下功夫,扭住产教融合合力点,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发力,推动科技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”,促进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、高效率转化,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活力,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。与企业深度合作,共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,实现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。
二是共建现代产业学院。着力打造多方参与的现代产业学院,推动新工科和新文科融合发展,联合开展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,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,助推科技成果“落地生根”。
三是整合利用校内外协同创新中心、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资源,建立多层次、多领域的校企合作联盟,实现高校与行业产业间资源共享、平台共建,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。
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,让师生能够放开手脚创新创造,让更多“科技之花”结出“产业之果”,进而不断为地方经济转型注入新活力。
(作者为华体会体育党委副书记、校长,教授)
原始链接:https://www.shobserver.com/journal/article/share?id=381793